这么简单的问题在初中物理学中就学到了,空气的热传递主要是靠对流产生的,它放在下面,下面的空气首先被加热,密度变小,热气开始上升,同时,上面的相对较冷的空气和旁边的较冷空气过来补充,由此形成一个对流的循环,使室内温度升高.
如果放在窗户上部,或者安装在墙的上面,虽然节省空间,但当散热器加热时,空气受热开始上升而散热器下面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,密度也相对较大,它不能上升,对流不能在整个房间形成.这就造成了散热器上面温度高,下面温度低,起不到散热器的效果.
人体上热下冷是怎么回事?
气血流不到身体以下的地方,缺少适当的有氧运动,中气不足散热器上热下凉原因与排除。
老人家的运动是稍微缓慢的有氧运动,运动时要调整好呼吸的节奏和深度。早晨,尽量少吃多餐,练习“吸吸呼”补中气,逐渐放慢呼吸,用意识,把气推到脚趾头,同时脚尖用力、扭动脚趾把气力用在脚趾左右的位置,拉动脚底的筋肌,做踮起脚尖的动作(坐在椅子上踮起脚尖)。
上体受热严重下体冷,也可能是受到冷气的影响,冷的气吹在下,把气血都顶上去了。
例如:有时候脚吹着风扇,然后上身总在冒汗,风扇的风速很低,风吹得阴阴的。
有时候走在大路上,没出多少汗,但是一走进店里面,停下脚步了,脚冷下来,上身不停地冒汗。
要平衡好气血的分布位置,不要使脚太冷了。
叫老人自己拍打拉筋之类的运动,如果老人躺床上,就托起他的腿脚,做屈膝运动,折起腿再平放,如此反复多次。
为什么热空气上升而冷空气下降
热空气温度高,空气受热体积膨胀,空气密度小,重量轻,所以热空气向上升。冷空气温度低,空气受热体积收缩,空气密度大,重量重,所以冷空气向下走。
暖空气上升、冷空气下降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,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。其形成过程为: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,近地面形成低气压,而高空形成高气压;受冷地区相反,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,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,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。
热处气流流失后,整个空气柱减轻,地面形成低压,冷处则形成高压,近地面形成冷-热的气流。加上上升、下沉气流,构成了热力环
上热下寒,属厥阴病,上热是虚火怎么引?拟方有那些?
病机:上热下寒,上热是虚火,这属于“水寒不藏龙”,为君火虚衰、相火浮越之虚证,与素体虚寒复感上热之虚实夹杂的上热下寒有很大区别。
治法:温下以治本,退虚火以治标。
拟方开泰丸:吴茱萸(洗)九两、官桂六两、炒白芍九两、红参半两、山萸肉三两,前四味捣筛使极细,内山茱萸及少许蜜捣匀,丸如梧桐子大,五更时漱口后空腹以浆水服三十丸。
鉴别:乌梅丸、开泰丸、交泰汤都有参、桂,皆能温下补虚;但乌梅丸、交泰汤皆用黄连以清火,黄连清实火固宜,尤宜于中焦有火、火中挟湿、心火亢盛者;而用黄连清虚火则恐苦寒伤阳(此为乌梅丸之弊),如果用于大队温里药中又显得格格不入(此为交泰汤之弊)。
方义:本病好似早春时天气虽然变热,可下方大地坚冰未解,“乍暖还寒”时候。古人以冬至为“一阳生”,下个月为“二阳长”,再下月为“三阳开泰”,三阳接近节气“雨水”,大地解冻,春天即将到来;开泰者,天之阳气开始下降、地之阴气开始上腾,二气相交。每日半夜是黄昏与黎明的中点,正如冬至是秋分与春分的中点;一年有十二个月,一日有十二个时辰;半夜是三更,那么再过两个时辰就是五更;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确定在五更时服药。
方解:吴茱萸性热,能入肝肾经,正为足厥阴肝经之要药,《金镜内台方议》说“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”、《医方论》云“吴茱萸辛烈善降”,“下”字与“降”字正与浮火暗和,标本兼治,功兼主使,故当为君药。肉桂大热,性主下行以引火归元,只因其主入肾经次入肝经而屈居臣药。吴茱萸、肉桂辛烈伤阴,而且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·补略》讲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”,故加性微凉之炒白芍入肝经以养肝,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白芍“退热除烦”,用来退虚火,功兼臣佐使。但凡阳虚多伴气虚,加入人参以资化源,并顾护胃气,正如《伤寒附翼》所言“寒热并用、五味兼收,则气味不和,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”,取“土运四维”之意,以开痞通泰。以山茱萸之涩敛浮越之虚火,兼引肝经;《医学入门》评价山茱萸:“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,用之补养肝肾,以益其源,则五脏安和”,《本草经疏》谓“此药温能通行,辛能走散,酸能入肝,而敛虚热”,故用为佐使。全方严格按照《本经》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结构拟定,吴茱萸温下为君,肉桂助吴茱萸温下为臣、白芍退虚火为臣,红参温补为佐、白芍佐制吴茱萸和肉桂、山茱萸佐助吴茱萸和肉桂暖肝的同时也佐助白芍敛虚热,吴茱萸、肉桂、白芍、山萸肉、浆水皆能引药入肝共为使药。